化肥施多了,为什么地变“馋”了?
高效农业的发展,推动了化学肥料的应用,短期的效益行为使人们形成了一个错误的观念——多投肥多打粮。初级阶段增施化肥能多打粮,可过几年后即使投入再多的化肥也不再多打粮了,人们误以为地变“馋”了,实际上是施肥养分不平衡造成的。我们老百姓种地只知道长期施用氮、磷、钾三种元素,而农作物生长需要十六种必需营养元素,年复一年的播种收获使土壤中的中微量元素慢慢消耗殆尽,已满足不了作物对养分平衡的需求,不能多打粮也是必然结果。地变“馋”了实质就是土壤缺乏中微元量素地力下降了。
“靠化肥换产量要效益”的施肥观念,不仅造成了肥料资源的浪费,而且破坏了土壤团粒结构,土壤酸化板结日益严重,很多沃土变成了死土,各种作物相继出现早衰、枯黄、死苗现象,有些良田甚至变成了不毛之地,配方施肥已迫在眉睫。发展精准农业,地里缺啥补啥,避免无效投入,平衡土壤中氮、磷、钾及十余种中微量元素,种地的同时养地,保持土壤肥力,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,才是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!
为什么要施用“功能植物活化素”?
施肥原理:化肥的应用是从70年代开始,人们首先用的化肥是尿素,增产效果非常显著,因为氮元素当时是最小养分,连续使用多年后土壤中的磷元素又成为最小养分;80年代后开始使用二铵,农作物产量产生第二次飞跃,连用数年后土壤中的钾元素又成了最小养分;90年代后开始使用钾肥,作物的产量又得到进一步提高。人们对氮磷钾的认识已经根深蒂固,靠化肥换产量的观念已经形成,化肥投入越来越多,地越种越没劲,新的最小养分已经发生变化,中微量元素成为新的最小养份,这样靠单一的施用氮、磷、钾复合肥,产量已不会显著提高,这种盲目投入属于无效投入,这一现象符合“最小养分定律学说”。根据木桶原理,只有补充最小的养分作物才能增产,中微量元素目前已经成为农业增产的限制因素,只有补充“功能植物活化素”(中微量元素)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作物重茬早衰死亡的现象,突破氮、磷、钾的增产极限,给中国农业带来希望。
化学肥料的长期使用,造成土壤酸化板结越来越重,小麦到了灌浆期就开始死亡;玉米未成熟就早衰、耷拉棒;西瓜、香瓜、蔬菜红根、枯萎死秧,水稻烂根倒伏;花生、棉花枯死;生姜、大蒜黄叶死苗等等重茬病害也日益严重,面对这些问题,济南根生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历时多年到全国各地重病区考察调研,研制出了一整套防治作物早衰死亡的有效方案,率先在山东临沂、金乡、菏泽、寿光、高青、德州等市县进行了示范推广,选择了重茬病严重的草莓黄叶、大蒜黄叶、豆角红根、辣椒黑根死秧、黄瓜枯萎、西葫芦死棵等重病地块,施用“根生元”系列产品, 达到了理想的效果。2009年5月20日在菏泽定陶召开了全国根生元系列产品使用效果观摩研讨会,神奇的效果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400多名与会代表的认可,基本上实现了不用药剂、靠配方施肥、平衡作物营养来克治重茬早衰死亡病害的目的,并且再次突破了氮磷钾化肥的增产极限,大蒜最高增产达到了50%,小麦高达40%,西瓜、豆角、辣椒部分地块甚至达到了100%。
“功能植物活化素”是补充植物生长的十六种必备元素中的十种中微量元素,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元素,是不可替代的,因此施用氮磷钾复合肥的同时,必须同步配施“功能植物活化素”。
特别提示:蔬菜等忌氯作物,禁止配施含氯的复合肥,“功能植物活化素”严禁与鸡粪混用,在叶菜类上先少量试用方可大面积推广。